一、人本主义视角如何看待人格特征
情感咨询师和其他的职业有所不同,这个不同可以参考以前流行的一句话叫:为什么我知道了所有的道理,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。这是因为,我们是要跟人打交道的,因此我们的咨询,并不是说按部就班的按照所学到的技术的步骤来,就可以。我们不能把道理强塞给来访者,你也会发现来访者知道了,但生活并没有发生改变。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每一个人的特性,个性化的定制咨询方案,类似于设计师和创造者那样。
因此,一名优秀的情感咨询师,需要关注人的成长,以及每个人的人格特征。所有的人格特征都有它的来源,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人格特征的形成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大家可以一同来思考一个问题,对你而言,你认为一个人的过去的经历重要,还是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,重要呢?
精神分析的视角是,儿童期决定了人格的形成,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期心理发展有创伤,那么人格的形成就会出现问题。
认知行为的视角是,一个人的想法决定感受、行为。改变了一个人的想法,就可以改变感受,继而改变行为。
而人本主义的视角,则更加偏重于人的整体性。他认为,人在成长过程中,本身就是有力量去克服各种困难的。他只是会在自己某些阶段,有困扰,成长遇到阻碍的时候,缺乏关爱,和无条件的接纳而已。
这就好像我们的植物,在一定的温度,适量的水和养分,充足的阳光之下,是可以自发的茁壮成长的一样。
因此,我们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,我们作为咨询师,要重点的在人出现困扰,来求助的阶段,给予他温暖、肯定,以及无条件的接纳,帮助他回到那个“茁壮成长”的轨迹里面去,更好的面对外界的世界。
二、摒弃虚假的自我,卸下面具,寻找真实的自我
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咨询中真实的案例。
有一个女生,我们就叫她A女生吧,她刚从大学毕业,是一位精神科的医师。那么她毕业的时候才20岁,很年轻。这位女生从小是家里的“小妹妹”,她还有两位哥哥,都比她大了好几岁。因此她出生的时候,父母亲很宠爱她。
这位A女生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优秀,也很聪明,人家称她为天才少女。她16岁就参加高考了,属于跳级的那种。可是呢,没想到,高考却发生了严重的失利,考得很差。那么,为了惩罚她,她的爸爸妈妈就把她关在房间里,不让她出来,整整一个月。
根据她的反馈,一开始她还会挣扎,会去哭去闹。可是渐渐地,到了后面,她就开始抑郁了。她发现她性格变了,开始隐藏起来自己内心的感受,也不再那么活泼,尽管自己跟父母交流,她能做到在外界保持微笑,顺从她们,但是她却不交流自己的感受。
这里有一个咨询的细节值得注意的是,当这位A女生来找到咨询师的时候,其实是比较防御和小心翼翼的。她并没有一下子就说出来这些内心的经历,而是跟咨询师去说了一些自己在网上更新小说的经历。她提到说在网上更新的不及时,那么很多网友就会去催促她。这时候咨询师是从关心她小说里的人物经历,去入手跟她聊了起来,这时候A女生会感觉到咨询师对她的内心想法是比较热情和感兴趣的,慢慢的,这个信任就产生了,于是她才开始了讲自己的经历。
那一直到她毕业了之后,工作了,她一直都感觉,那种生活并不是她想要达到的生活。她痛苦的时候,自己的家里人是不知道的,但是她说她会去研究怎么死法,至少研究了两百多种,与此同时呢,她也会去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。但是她发现,其实这些药她吃了之后真的也并不管用。所以她也是在家里人强烈的建议下,来做心理咨询。当然了这是隔了很久以后的事情了,这中间呢还有一段比较让人难过的经历。
A女生后来呢,因为情绪太过糟糕,她就在网上认识了一个30岁左右的大叔。那么她就发现呢,这两个人的经历、想法,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于是两个人就开始玩网恋了。后来呢,这两人就见面,然后A女生就发现,原来这位大叔是有家庭的,只是呢正在跟妻子闹离婚,甚至还有一个小孩。那这时候,A女生就感觉到了被欺骗,就会觉得受不了。
可是后来,两人分手了之后,A女生又觉得很痛苦,原本是以为自己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情感寄托,现在又不得不要分开。于是呢,她又返回去,去到大叔所在的城市,去求他不要分开,那是被对方拒绝了的。
那后来呢,A女生就为了证明,这个大叔还是爱自己的,她就去到了一栋楼的楼顶,打电话给他,就这样来测试他,或者也可以说威胁他,跟自己复合。结果呢,这个大叔就报了警,A女生就被警察抓住,后来就发现了她口袋里的抗抑郁药,然后呢,就被强行的送到当地的精神病院。
那据她描述呢,她当时是被医院的人强行的脱掉了衣服,患上了病人的衣服,那种感受是非常非常的委屈的。
后来呢,她就被通知了家属,领了回去。根据她描述,家里人对她也是很失望的,因为她从小就很被看好,结果后来的一些成绩,不管是高考的发挥,还是大学里面的专业,还是后来的职业选择,都是不符合父母亲的意愿的。
那咨询师听到这里呢,就会感觉到,哎,所有的共情的语言,都显得有一点苍白无力的。那么这时候咨询师做的一件事情呢,就是会去描述自己的一些身体反应。比如说咨询师听到被强行脱衣服的那一段的时候,会反馈给来访者说,我突然感觉到有一些胸口疼,我想做几个深呼吸,那这时候来访者是跟着咨询师一块来做这个深呼吸的。其实来访者是感受到了来自咨询师的理解和接纳的,她在咨询师这里可以安全的释放自己所有的经历,不会害怕被人评判的。
那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呢,是A女生在哥哥家,那么哥哥在喂7岁的孩子吃饭,然后孩子做了一件事情,哥哥就很大声的当着A女生的面斥责孩子说:你不能这样子,你这样以后就会像A女生一样。。。
那么当A女生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,她描述说她当时其实很平静,她可以静下心来去迎合哥哥,然后跟孩子说,自己小的时候确实不争气,然后要孩子好好的听爸爸的话,之类的。
那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,当时A女生要放下自己的一些愤怒感、羞耻感、自尊,然后还要去照顾别人的感受,去迎合、讨好别人时,的那种感受。根据A女生的描述呢,她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,却无法知道自己心里面的自己,应该是怎么样的。
那么在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后,A女生在咨询师这,就慢慢的发现了自己要寻找的自己,同时也更爱自己,也可以来去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感受,忽略掉他人的不好的评价。那么有两件事情是可以来体现这样的咨询效果的。
一件呢是在这个长期的咨询之后,A女生就停了抗抑郁药。因为根据她的自述,其实这个药也不怎么起作用。而后来呢,A女生打电话来讲述自己咨询后的生活,我就了解到,她已经结婚了。那么这一次她是嫁了一个比自己小一些的男生。
那么按照她以前的说法呢,是自己不会接受比自己小的男生,她会觉得对方太幼稚,不够成熟,不大可能理解自己的经历。可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以后,她就表示,如果可以,自己可以试一试,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,但没有关系,我先关注此时此刻的心意。
那还有一点呢,是这位A女生后来,在一家媒体出现过,周围是还有她的创业小伙伴,那我发现,她已经慢慢地小有事业了,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那我们发现,心理咨询的帮助下,A女生是能够在咨询师面前释放出了一些,她平常不愿意讲给别人听的一些自我,她在心理咨询师这里,得到了一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,以帮助她在一段安全的关系下,慢慢的找到自我,那这时候,她是能够来去处理好自己的关系,与他人的关系了,她就不会再去先关注别人对自己是怎么看的,而是首先关注自己觉得怎么样、感觉怎么样,这时候她是能够更好地找到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,面对世界、面对困难的时候,那种力量其实就找到了。
那我们发现,在这个案例里面,这位来访者是有通过讨好别人、在乎别人的感受,来去生活的行为。这种行为有很多。在咨询中,还会有很多相似的案例。
例如说,曾经有一个女大学生,她说她在生活中,总是会很好的顾及他人的感受。比如说,在聚会里面,她会尽力的去让所有人都开心,那如果说有人不开心,她会觉得有一些失落;又比如说,演讲的时候,当她看到台下有人,有些许不满意,她就会把原先想讲的内容有所保留;她会去确保一些团队性的作业更平稳一些、顺利一些,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时间;那按照她的想法是,总得有一个人要做和事佬的。但是,在咨询室,她会感觉到惊讶,就是她自己都没有想过要真实的、真诚的对待自己,做自己,甚至连自己真正想过成怎么样子,都不知道,只是感觉自己一直在被别人推着走那样。
所以,我们在用人本主义去给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,我们是需要引导来访者去做一个自我的探索。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,她们自己都没感觉到,过去那么多年自己过的生活,不是自己想要的。而且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,又是充满迷茫、未知的。所以你会发现,在外遇相关的咨询中,很多人就会感叹,说如果不是外遇这件事,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关系里面,我丢的不是他,而是自己。
三、在体验中发现真实的自我
我们在生活中碰到过许多人戴着一副面具,包括我们的来访者,还有我们自己。也许这这副面具下你的人格,可以让你更好的应对工作,包括应对一些比较糟糕的家庭关系、人际关系。但是,当我们想要去卸下来这一层面具,想要承认这个面具下的自己并不是自己想要的,而且想要去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,以来访者为核心的、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,就给到了来访者这样的机会。
就如同上述A女生的案例,当她在述说着自己的经历,并且不断揭开那些伤口,这个过程必定会有一些绝望、悲伤、恐惧,她在不断的一边防御、又一边想要去跟咨询师诉说。那么当诉说进行到一定时候,她就会发现这样的自己其实不喜欢,此时她就会想要去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,这种需要在一开始没那么强烈,也可以说没那么清晰,可是随着这种需要的增加,这个人的力量,也就会越来越强烈,最终促成她内心状态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的产生。
所以,我们在做情感咨询师,都会尝试去改变来访者的一些行为,但你往往发现,如果我们能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,把人过去的经历以及未来要成为的样子,当成一个整体,而不是苛求来访者去改变某一个行为,我们会发现,这样的咨询方式,更加能够达到改变来访者的效果,这是因为这是来访者自发的想要去改变,她寻找自我的那个过程,其实就是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过程。
上面一步是摒弃虚假的自我,摘掉面具。那么人本主义治疗的第二步,便是在体验中发现真实的自我。
还是以A女生的例子来说明。这位A女士跟咨询师讲过另外两个小例子。
其中一个是,A女生讲到她在情绪很崩溃,又不想吃那些抗抑郁药物时,为了对抗那种难受的感觉,她会开着车在道路上逆行。
但是呢,根据她对咨询师的回忆,在她庆幸自己没有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时,她又坦白说,其实她知道那条道路是很少车的,所以她才敢去逆行。但是呢,她也坦白道,自己就是想要体验一下那种放纵的感觉,把压抑已久的真实的自我,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。
那么,还有一次是,她在被情绪困扰的时候,她试着停止抗抑郁药物,然后躺在床上,盯着天花板看。在那一个时刻,她在关注自己的肌肉紧缩,然后特别的紧张,眼睛里面看着表,让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。她想尝试在咨询了以后,回到家,停止药物、戒掉药物,此时陪伴她的就是无比的寂静,以及像放一部电影一样,自己内心的想法、情绪。那样的时刻下,她的心脏就是咚咚咚的跳动的,那种感觉可能大家没有办法很好的体会到。
包括她在做咨询的时候,当她在描述那个时刻时,咨询师其实也是紧张的,咨询师的肌肉紧缩、绷紧,同样有一种时间静止、过得很慢的感觉。
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,这种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,那种感觉。我们有勇气去接纳这些,害怕、恐惧、悲伤、焦虑,不是去逃避,也不是去压抑,你对自己说,我就是要感受一下这种恐惧,我就是要跟我的焦虑待在一起,相处一下,看看是怎么回事,或者说,我就是要看一看,当悲伤来临的时候,我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。
当我们开始朝着内在去探索自己,体验和探索面具背后,那个真实的自我是怎样的,特别是那个跟你对话的自己,在说些什么。这个时候,其实,我们就已经获得了力量。
这其实也就意味着,我们越来越真切的想要成为那个真实的自己,而不是表面的顺从、讨好别人,也不是去怀疑和否认世界上所有的关系、所有的情感,也不是去对任何事物都来一个辩解、像防卫一样的去理性思考所有事物。这是一个真正充满感情流动的、活生生的、新鲜的动的过程,是一个爱的流动的过程。这种自我下,面对所有的关系,你都是你自己,因为爱你自己,转而变成爱别人。
总而言之,在这种体验负面情绪的过程下,你就会慢慢地变成你真实的自己。只有你自己能发现,真实的自己是怎么样子的。
经过系统的咨询,以及经过系统的对自我的探索,这位A女生是正常的回归到了工作,并且也找到了自己的恋情,事业上也更好的上升。当她能够去寻找一个新的、想成为的自己,不再那么的关注他人的评价的时候,她其实就是会更有力量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、去创建自己想要的关系。
在我们的过去,我们常常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,被动的吸收一些观点。比如,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怎么样,我们应该怎么样,以及我们应该满足谁的期待。可是,当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那个需求出现,并且不断完善的时候,我们就会变得,不是刻意的迎合别人的期待,而是首先满足自己的预期;不是去首先讨好别人、取悦别人,而是你先取悦自己、让自己开心,你先接纳自己,真正的活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。
就像有一个女来访者,她婚姻出现了问题,前来咨询。那经过我们的了解,她表示自己总是要尽最大的可能打理好家庭,并且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个人,要让每一个人都过得好好的,同样的,其实周围的人也是这样子期待我的。可是呢,她却从来没关注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。
这位女来访者更加没想过的是,“我的喜怒哀乐,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。”
因此,她在过去,就只能做一个,好妈妈,好妻子的角色。也因此,这位女来访者,就会透过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,来去自我评价自己的行为。可是,如果我们总是仅仅从外在的反馈,来去评价自己,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都是不公平的。
这个时候,当我们自身体验到了痛苦和焦虑,这其实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来帮助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内心:当下的生活,真的是你愿意的吗,真的是你想要的吗?这时候你会更好的向内探索。
大家有没有发现,当我们停下手中的事情,一个人平静下来,你会发现,其实你的内心里面是有声音的,如果我们愿意去关注这个声音,我们就等于是关注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,而不是这么多年来,你一直都在忽略它。
所以,在你看到文章的这一刻,我们应该要来学习,如何对自己负责,向着期待自己的方向去改变。
与此同时,在体验中发现真实的自我,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,那就是接纳自己的经历,它使得有所成长和蜕变。
曾经有一个女性来访者,因为年龄较大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,前来咨询。可是,在她咨询完了之后,她对自己的目标做了一个改变:就是要寻找到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,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下,我再去寻找,能够满足我这样生活的人。
这个时候,来访者发现,过去她在约会和相亲中,困扰她已久的问题,就消失了。当她碰到不合适的人时,也不会在刻意的强求。她会去想说,我如果以一个真实的自己,去寻找另一半,当这个另一半出现的时候,他必定也是接受这样的我的。
而在过去,她的约会、与异性的相处中,则是一个虚假的自我,总是带着防御,有很强的不安全感,当你没有呈现给对方一个真实的自我的时候,过去的那些问题就会产生,你就会觉得不自然、别扭、或者说不满意。
当我们能够寻找并且坦然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时,我们就拥有了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勇气,会更加的有自信心,然后这份自信,就会让自己在关系里变得更加的包容,包括包容别人,和包容自己。
所以,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咨询,就是需要咨询师帮助来访者,去更好的成为那个他想成为的自己,并且相信他是可以做到的。
而人本主义下的自我成长,其实就是当一个人能够慢慢的接纳自己真实的自我,在向这个自我靠近的时候,他能够同时去掉那个虚伪的人格面具,没有自我贬低、过分的装腔作势、没有过分的内疚感,没有不安全感,可以慢慢的做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。这个时候,人就可以带着更强的包容性,去对待生活中的决定,成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。
四、助益性关系
人本主义视角对于我们个人,以及咨询中来访者的成长和改变,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。
从个人的角度,当我们真正的开始审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而不是片面的为他人而活时,我们就会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,来去面对过去的那些痛苦、创伤、喜悦和种种经历。透过我们对这些经历的情感体验,我们能够更加愿意卸下戴在我们脸上已久的面具,从而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而从咨询的角度,如果我们能够在咨询中,创造一种,对来访者抱以积极的肯定,以及无条件的关注,跟对方充分的带有同理心的交流,来访者就会产生有建设性的改变。这也是罗杰斯创造的人本主义的理论,对人的行为,在咨询中发生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的精彩论述。
但是呢,如果是一个新手的咨询师,当他在面对一个充满纠结、冲突的来访者,并且困难重重,带着很强烈的情绪,前来寻求帮助的时候,咨询师必然会有很多的疑虑的。他会想,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,有没有足够的技能,以及有没有充分的沟通技巧,人生阅历,自己给到的建议到底有没有用,等等的角度,会面对很大的压力。他一定会想,我怎么样去沟通、做咨询,这个来访者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,我才能真正的帮到这位来访者呢?这时候,应该怎么办呢?
这时,罗杰斯的人本主义,给出了一个方法,就是要让咨询师能像一面镜子那样,你首先要更好地观察自己的内心,成长自己。与此同时,我们要与来访者建立一种更加真诚的关系,按照罗杰斯的观点,称之为助益性的关系。
要做到这种助益性的关系,我们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,是真诚透明。
罗杰斯认为,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需要做一个真诚透明的人,这段关系才能更好的维持下去。那包括在咨询中,我们需要做到真诚透明,我们这时候需要去观察自己对来访者的内心感受,并且能够做到一致性的表达。我们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,就需要去如实反映,而不是,作为咨询师,你仅仅表现出一个表明性的态度,可是你内心里,又不是这样的一个声音,和感觉。
通过这样一致性的表达,我们就能够用自己的话或者行为,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,这时候我们的咨访关系,才拥有真实性。而当来访者听到以后,也才能在你的带领下,去寻找他内心真实的感受,并且去接纳这些感受。
所以,人本主义认为,咨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,在影响另一个生命。咨询师要做一面真实的镜子,如实反映来访者的内心感受。而不是做一面扭曲的镜子,去让来访者更高、更瘦、更漂亮、更欲擒故纵,等等,这些太急于去改变来访者的咨询方式,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。
要做到这种助益性的关系,第二点是要求我们咨询师,要无条件的接纳,并且肯定来访者。
罗杰斯认为,咨询师需要真诚的认为,你的来访者是一个有价值的人。当我们咨询师能够接纳,并且真诚的欣赏来访者时,来访者就能利用这段咨访关系,去获得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。
这里说道的接纳,是无条件的接纳,也就是我们要给予来访者真诚的肯定和欣赏。当来访者在我们这体验到了真诚的被喜欢以及这种安全性,这段关系就建立起来了,并且有了我们所说的“信任”。
但是,“无条件”的接纳,是比较难做到的。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尊重和接纳,都是有条件的。
就比如,一个为家里付出了很多、忙前忙后相夫教子的好妻子,她被出轨了,这个时候,我们是比较容易的理解她的委屈的。
但是,如果换过来,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优越,情商高智商高学历高,却是作为一个家庭的第三者的角色出现,前来找你咨询的时候,你是否能够真正的去接纳、理解她呢?我想,很多人都做不到。
这就说明,我们很多时候对于理解、接纳的定义,是对于事情,而不是对于这个人。当我们认为来访者所做的那件事情,我们可以接纳,我们就愿意去接纳这个人。而反过来,当我们感觉来访者所做的事情,有违一些道德性的因素,我们就没有办法接纳,甚至会负面的评价来访者。
这就跟我们带孩子一样,当我们的孩子比较听爸爸妈妈的话,成绩好,阳光开朗活泼,我们这时候更容易去给予孩子喜欢、爱和关注。可是,当孩子调皮捣蛋,成绩不好的时候,为什么我们就变成了惩罚了呢?这时候我们的爱,去了哪里?
因此,罗杰斯所提到的接纳,是去理解和接纳这个人。我们会愿意去让来访者用自己的方式,来去处理自己的感受,并且去更好的获得幸福的生活,而不是用我们所强迫她使用的方式,也不是去让她强制的接受我们的观点。我们真正要接纳的,是这个人本身,而不是她所做的某几件事情。
从尊重人性的角度,人本主义的咨询师,需要去摒弃这种“好坏”的判断,并且无论来访者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,无论她过去所持有的观点、态度,是多么被别人所唾弃,我们也需要去接纳这个人,而非这件事情,而这种深深地被接纳和喜欢的感觉,就会让来访者充分的信任我们,建立一段能够让她寻找到自我,并且产生改变的方式。
如果从咨询师的操作层面上来说,作为咨询师,我们需要把事件和你的来访者分开。我们接纳的是这个人,而问题只是人身上的问题,不等同于这个人。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,对于问题、事件,咨询师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,而来访者本身,则是最了解他自己的。那么,通过咨访关系的建立,由咨询师来给出问题的建议,而我们接纳这个人本来的人格、处理方式,这段关系就是一段合作的关系,能够很好地帮助到来访者,进行成长。
助益性关系的建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,就是咨询师要能敏锐的与来访者共情。我们作为咨询师,要渴望去了解来访者的感受,并且理解他的情感表达和行为。
也就是说,人本主义的治疗下,作为咨询师,我们除了接纳来访者,还要有真正的理解。只有当我们能理解他的那段经历下,那种绝望、悲伤、恐惧的情绪,那么可怕,那么脆弱,甚至是去理解这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,我们去理解他的情感表达和行为,并且去接受这个人,我们才能引导他去探索一些令我们恐惧的地方,探索一些可怕的经历,这个时候,这个人才能恢复自由,这里的自由,就是指这个人能够去冒着一定的风险,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去探索那些令自己恐惧的、害怕被别人评价的事件、经历。
所以,总结而言,助益性的关系,就是整体透明的关系。我们作为咨询师,对于来访者的感受,是如实反映,透明并且接纳的。我们愿意把来访者,看成是一个内在而有价值的人去尊重、理解。我们跟来访者建立起来一段合作的关系,让来访者充分感受到我们的关注,这样,他就能够在咨询师这里,去自如的探索,那些曾经令他害怕,或者不愿意提及的经历,我们作为咨询师,陪伴他一起来探索,一路自由前行。这个时候,来访者就会在意识,以及人格的层面上,用更加能够适应社会,以及更加理智的去面对生活的风格,更令他自己以及他人满意的方式,来组织他的自我。
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,在人本主义的角度下,我们要能够充分的信任来访者,是拥有先天性的自我实现的能力的。如果我们能让来访者处于一段助益性的关系下面,来访者的人格是可以得到重塑和重新发展的。哪怕是在有限的咨询室的时间里,我们也能明显的看到来访者的人格、行为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,有明显的变化。而如果我们允许时间更长,再来回看来访者,我们就会发现,她真的明显变得不一样了。
例如说,曾经来找我们咨询的来访者,她在过去的一段比较不满意、不幸福的婚姻关系中,她会比较憔悴、悲伤,状态会比较糟糕。但是,经过咨询以后多年,我们回来去访问,我们会发现,她处在了一段新的婚姻关系里面,她整个人气质、内涵,甚至是身材、语气,都会变得不一样了,整个人状态明显比以前好了很多。
所以,一段助益性的关系,无论是咨访关系,还是婚姻关系,都是可以滋养人的。当我们咨询师能给来访者提供这样的关系,我们的来访者就会显得更加的整体、有效,表现出更健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。他可能会去改变过去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些观念、也可能会改变一些困扰自己的执念,他可能不会再去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,并且对自己更加的喜欢、欣赏、接纳、有自信。与此同时,他可能会像欣赏、接纳自己一样,去欣赏、接纳别人,对别人更有包容心。我们还能明显的发现,他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,更加勇敢,更加愿意去面对,并且更快的从困难中恢复过来,变得更有弹性、防御更少,并且更富有创造性的解决很多问题。
而最为关键的是,我们所谈论的这种助益性的关系,并不仅仅适用于我们的心理咨询,还同样适用于来访者的人际关系,包括婚姻恋爱关系、亲子关系、友谊中。而来访者个人的改变,就会引起自己的恋人、亲人、朋友的改变,这时,关系就会影响别的关系,让人和人人格的健康与健全,提供更高的创造性、适应性和自主性。